管理教研室开展课程改革
高职评估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我院内涵建设的一个抓手,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评估,更好地提升我院的内涵建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2009年我校颁布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关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60号),《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61号),《关于制订2009级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79号)。依据三个文件的精神,公共课教学部管理教研室教师团队积极探索《管理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两门学院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
一、培养方案的创新
依据我校“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新的人才培养规格,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管理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两门管理类课程确定为学院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管理学原理》第一学期开设,2学分,36课时,其中实训6课时。《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第二学期开设,3学分,54课时,其中实训28课时。就目前现有的高职院校,把管理类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对全校所有学生分两学期开设,这本身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一大创新。注重学生基础的夯实,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依据我校“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和“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平台、任务驱动、活动载体、能力目标”中寻求课程建设灵感,《管理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两门课程提出了“通识+模块”的教学内容编排设计模式。
《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两部分。管理意识分为认识管理和认识管理者,管理能力分为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六个模块。依据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和组织管理的不同能力要求以及专业特点进行选择性教学。
《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按照管理意识形成和管理能力培养两条线,设计企业管理情境,进行教学模块设计,分为管理职能和管理实务两部分。管理职能重点介绍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实务包括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服务企业三个实务模块。依据不同系部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
《管理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以管理任务为驱动,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管理意识培养为宗旨进行教学设计。其中能力培养为显性要素,意识培养为隐性要素。在管理任务驱动之下,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能力,最终形成相应的管理意识,为后续的职业迁移、发展打下基础。
两门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包括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管理能力的拓展训练。课外实践包括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具体到某一管理任务教学设计主要是按照案例导入、讲授知识、复习思考题、管理定律、延伸阅读、自我测试、案例分析、实训等八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既有理论也有实训,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既有第一课堂也有第二课堂,既有知识掌握也有能力培养,既有素质提高也有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