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研室开展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 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院公共基础平台课程。3学分,总54课时,其中实践环节占18课时。
一、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的改革
在教学安排上,本课程打破了“大语”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将来岗位通用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行动目标与实施方案,确立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两条主线的课程教学思路,即将岗位所需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结合课程中有关“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的表达”,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四大知识模块(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具体培养学生的知识存储和信息分析、文学鉴赏和阅读借鉴能力、强化认识社会、体悟人生、审美感知以及言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等多项能力,例如第一模块文字“我的大学·雅言之韵”中的项目三“艺术的说话”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先讲解辩论相关基础知识,然后选择研读《烛之武退秦师》、《赵威后问齐使》、《雷雨·重逢》,让学生自己感受语言(对话)魅力并分析其中的语言策略(课堂2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搜集材料,课堂组织辩论赛,教师点评(1课时)。这样就形成新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实现既能“抓住知识点、强化系统性、突出实践性、注重复合性、加大训练力度”,又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性。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将学习空间划分为相联系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学生的职业人文能力需求融入到目标情境中,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主线,同时采用项目导向方法,将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由课堂内引向课外(主要有校园、企业、社区等),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完成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第四模块“我的大学·文章之法”的项目四“社会调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同以往,其一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掌握了社会调查基本方法后,走进校园或走进社区,针对不同专业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调查内容,其二在教室召开调查结果汇报会;再如“演讲”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直接把学生拉到了校学生会组织的演讲大赛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效果不同凡响。
三、考核制度的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学期期末专项考核两个部分构成,其中着重强调平时过程性学习,占总成绩的80%。
过程性考核组成:
1、课程作业(可由教师选择作业册中相关考核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总分值达到60分即可视为完成作业量的要求。该项目满分90分。
2、学习过程表现(可根据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实践环节中学生表现、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完成质量计分)。该项目满分5分。
3、奖励(学生参加相关校园文化活动,正式参加校及以上级别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社会调查、读书月、普通话考级等活动,出示相关证明后可给予加分;积极为各类报刊投稿,并被刊用,给予加分)。每参加一项可视具体项目加2—3分,该项目满分5分。
四、平时作业设计上的改革
第一,作业内容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中文教研室编定了作业册,它体现了两条主线所涵盖的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作业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完全纸质作业形式。如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或空间,把作业发布上去,再如在课程建设网站上完成作业。
第三,作业评价上,改变一贯教师一言堂的风格,鼓励学生完成自己评价。如在组织诗歌朗诵会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上,就由每组学生派组员点评演出结果,分析利弊,最后再由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