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教育学院分工会、教育学院党总支组织教职工赴梅钢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钢铁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厂史馆,挖掘工业文明内涵,感悟“艰苦创业、奋发创新”的中国工业精神,为学院教职工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实践教育课。
老师们首先走进钢铁博物馆,其独特的海派建筑风格与花园式生态环境吸引了全体老师的目光并打卡留念。钢铁博物馆从历史、艺术、科技、生活等多维度诠释钢铁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主题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实物展品重现了中国钢铁工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展现了钢铁工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结。在由废弃铁路配件库改造而成的沉浸式体验馆中,教职工们依次通过主题展区,全方位感受了钢铁冶炼的奥秘。在参观梅钢厂史陈列馆时,馆内珍藏的档案文献、生产工具与影像资料,全景式展现了梅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史。通过“抢建梅山”“改革奋进”“绿色转型”三大篇章,老师们深刻感受到梅钢人“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精神。其中周恩来总理的手迹——“早日抢出梅山铁”的故事令人鼓舞与振奋。《文汇报》关于梅钢的报道,梅钢成为国内第一个整体制造、整体运输、整体吊装的高炉炉体安装成功的钢铁厂,并将这次创举定义为“英雄的业绩”,盛赞“中国工人有志气”,在国内外引起重要反响。这些历史事件被老师们视为“行走的教案”,启发着教育创新与实践结合的思考。
此次梅钢探访之旅,不仅是一次工业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一场劳动创新的精神洗礼。钢铁的炼成过程与教育之人才培养存在深刻共鸣——都需要坚守初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勇于突破、持续创新的改革魄力。参与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会将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教育学院党总支、教育学院分工会将继续探索“教育+实践”融合的模式,为教职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活动体验,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吴昌磊;图:教育学院分工会;审核:罗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