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11月23日下午,教育学院江苏遗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团队赴镇江开展实地研学活动,通过行浸西津古渡,试图探寻文脉之根。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又名“金陵渡”,宋代始称“西津渡”,并沿用至今。作为长江渡口的“前世”,西津古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与扬州的瓜洲古渡隔江相对,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便由此得来,更有李白、孟浩然、张祜、苏轼、陆游、马可·波罗等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团队成员在这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中漫步,从古街入口走到底,登上半山腰,远眺滔滔长江水,俯瞰西津渡古街,便能想象出盛唐时期车水马龙、人潮如织的盛况。其中,不管是六朝古渡口、唐代小山楼、宋代观音洞、元代过街石桥、明清券门、近代居民群都得到极好的修复与保存,“千年古渡形成的千年老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堪称“孤本”。作为“江南第一古渡”及“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形成了集宗教文化、救生文化、军事历史、逸事传说、名人遗踪、人文胜迹、特色民居互为交融的津渡文化,它在古老与现代中交相辉映,更在传统与经典中相融共生,延续着文化的文脉,书写着城市的记忆。
在寻觅探访西津渡古街之后,调研团队还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暨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在民间艺术精品展馆中,调研团队见识了剪纸、扎染画缋、铜板彩画、烙铁画、玻璃雕刻、蛋雕、根雕、陶塑、邮票拼贴画、竹编、竹笛等工艺的神巧;在白蛇传传说文化展示厅中的“水漫金山”四折幕影院体验到了“水漫斗法”的壮观场面,并从近百件实物作品和图文资料中感受到了“白蛇传传说”的文化魅力。
团队成员通过开展本次“行浸西津渡,探寻文脉根”的研学活动,充分感受到西津渡古镇里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也为大家理解街区建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钥匙,更为大家开展进一步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图:冯攀静;审核:罗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