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跋山涉水;墓室壁画,别具匠心。为了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探寻,了解华夏文明历史,提升文化艺术修养,通识教育学院于2016年4月13日下午在古平岗校区,诚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小洋老师举办了“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学术讲座。讲座由通识教育学院院长束正煌主持,科技处、通识教育学院共计35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汪教授的讲座紧密围绕三个问题“中国传统艺术中哪个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不可比性”、“中国范围内,墓室壁画最集中的地区在哪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有什么特别的贡献”展开,带领大家在丝绸之路整体梳理的语境下认识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探秘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首先,汪教授通过域内外地区国家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墓室壁画是世界范围内曾无与二、绵延传承、既匠心独妙又沿革完整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明绵绵不断的载体和象征。接着,汪教授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划分出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墓室壁画的三个图像体系“两京图像体系”、“河西图像体系”、“西域图像体系”,详细阐述了我国墓室壁画的图像风格、创作思维、题材寓意、文化特征和审美内涵,充分论证了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正好是壁画墓最集中所在地,墓室壁画遗存比例很大。最后,汪教授在艺术史视阈下着重论述了中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分别以丝绸之路东段——江苏山东、中段——陕西河南、西段——河西西域各具典型、各成特色的墓室壁画图像为例,分析了主题丰富的如黄帝像、士大夫图像、音乐图像、剪纸画图像、狩猎出行图像等壁画作品折射出的艺术特征和社会风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之最就存在于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中,墓室壁画在保留本土宗教信仰的纯粹性上作出了特别的贡献。讲座还讲解了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的愿景及行动。
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更是丝绸之路宗教美术显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汪小洋教授以丝绸之路铺设文化走廊,以文化地理建构图像体系,以时空回溯揭秘墓室壁画,和大家一起在丝绸之路上再听古道驼铃,在丹青妙笔下细品壁画风采,在图式寄象中展开文化审美。本次讲座犹如一次精彩丰盛的文化大餐,引人入胜,精彩纷呈,汪教授以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的亲身经历、研究积累的素材图例、独到精妙的专业见解、渊博深厚的学术造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地为大家揭开了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的神秘面纱,带领大家共同探讨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本次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大家既为汪教授亲和谦虚的人格魅力、睿智博学的学术风范折服,也通过讲座进一步开拓了审美视野,启迪了艺术思维,提升了文化修养。
(吴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