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下午2:00,一堂集“诗、琴、书、画”于一体的文学艺术作品赏析专题备课会,在东校区教学楼102教室举办。公共基础课部素质拓展教研室的全体成员及中文教研室的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专题备课会,公共基础课部主任史灿方和副主任季海菊到会并参与讨论。
本次专题备课会,选取诗词、古琴、山水画、书法四个方面的经典作品,设计了基于教学实景演练的观摩研讨,旨在提升青年教师讲授经典作品的教学能力。备课会上5位教师进行了课堂示范教学,并就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艺术教育进行了探讨交流。
杨丽老师对诗经作品《国风•周南•桃夭》,从初识、体味、深度评析、审美鉴赏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她将此诗以桃花、桃子、桃叶作多重隐喻,层层递进地对新娘婚后幸福、家业兴旺等祝愿,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随后,和着美妙的古筝《太湖春》,杨老师为大家现场朗诵了此诗,使大家感受了浓厚的祝婚情谊。
顾春花老师从词牌、唐教坊主、词题、艺术特色、美学追求等方面,对《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进行了赏析,以新颖的“男女生对话”作为课程导入,为与会教师剖析了世上最悲伤的字——“若”。顾老师通过分析“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等意象,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该词幽怨、悲凉的幽怨之情,使大家领略到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悲情与凄楚。
张曌曌老师与大家解读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她从古琴的文学、电子媒介、网络三方面,结合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当代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以及唱片、电影、电视等方面对于古琴音乐运用的实例讲授了古琴的传播,重点赏析了电影《英雄》中的古琴音乐场景,并就影视传播中古琴形象的偏误做了解析。张老师希望通过现代电子媒体中对古琴音乐的得失分析,为古琴的正确运用提供借鉴和帮助。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其多元化的传播中,强化古琴音乐赏析教育,可以更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古琴的热爱之情,让中华民族这一国粹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尹星老师以“天价拍卖美术作品”作导入,赏析了中国山水画的画风画技和魅力所在。她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画种对比中凸显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从笔墨、写形、构图、意境、题词等方面,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并展示了《富春山居图》的印刷画卷,现场点评作品的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特点与留白艺术等。作品解读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引人入胜,紧紧吸引住听课者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素质拓展教研室聂琦峰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书法艺术与文人情怀——行书与草书。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是士大夫艺术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审美观所形成的独特艺术体系。聂老师以《兰亭集序》《丧乱帖》作品为例,从作者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深入解读了行书与行草的区别,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内敛、自省、先天抽象、高度程式化等特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
文学艺术类经典作品教学,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任。文化艺术作品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经典作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从作品解读和赏析中感知文学艺术欣赏理论和创作规律,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接受艺术熏陶和素质教育,可以促进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还可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取得科学成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选择人文艺术教育的核心教学要素——经典作品进行示范解读,对提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有积极的意义。